所在的位置: python >> python发展 >> 论文读不懂怎么办

论文读不懂怎么办

王树义

读完需要

8分钟

速读仅需6分钟

悄悄告诉你几个窍门。

痛苦

做科研,不能不读论文。

但是,我见过不少研究生,论文都读得愁眉苦脸的。

这其中,自然有因为拖延的关系。例如教授布置了2周后讨论论文,你原本可以每天抽出时间,慢慢消化。可你非得拖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才打开看,希望毕其功于一役……这显然是态度问题。

但是,不可忽略的,有些同学,却真的不是态度问题,而是方法不当。

他们喜欢跟论文死磕。

读不懂,就一遍一遍反复读,试图从字里行间,悟出精髓。

这可能是为了遵从那句古训:

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

且不说这样是不是最终能走通。只论这个过程,就很痛苦,而且事倍功半。

有的同学对着一篇论文发奋了几天甚至是几周,依然看不懂。那种挫折、沮丧,别人看着都难受。

问题出在哪里呢?

2

困难

我在《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?》一文给你讲过,一篇合格的论文,就是传递认知差的载体。

更进一步,不断涌现的论文,其实就是学术界的升级安装包。

你不断读论文,就是为了跟学术共同体保持同步。但是,只有你跟这篇论文所依赖的那些基础知识同步以后,安装这个升级包才有意义,也才能水到渠成。

而对着论文犯愁的你,不管出于什么原因,显然不大具备这个新包儿(论文)的安装条件。

所以,你需要做的,不是跟这篇论文自身较劲。而是应该尽快补充调整自己的知识架构,使得这篇论文对你而言,是可以兼容,并且升级的。

论文罗列的参考文献,可以作为你补充基础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。毕竟,作者亲自在这里为你指明的路径,如同给了你一张写有路标的迷宫地图。

这就是为什么,许多优秀的博士,都是要读数百篇文献的。

读过那些文献以后,再看什么新文献,都会很有感觉,一下子就能找到方向,看到论文的优势和弱点。

这时候,你就已经是个专业人士了。

但是,对于初学者而言,你得先让自己树立自信。而不是用一种近乎于闭卷考试的方法挑战自己。

做买卖不怕赔钱,但是怕刚开张的时候赔钱。这是有道理的,因为“贫穷陷阱”曲线有多个均衡。

同样,做科研也不怕面对困难。但是初始阶段,还是得给自己降低一些难度。

许多时候,你要读的论文来自陌生领域,你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,一篇篇文献去啃、去挖掘。

举个例子,假设你的研究方向,不是自然语言处理或者深度神经网络。但是你最近在学术研讨会上听说了一个神奇的东西,叫做BERT。

你自己学科里面的很多人,都在谈论他。他们用上了BERT,所以可以高精度、自动化处理很多从前只有人类才能做好的文本处理工作,例如情感分析,例如智能问答等。

见他们发了很好的论文,你也想一探究竟。

你找到了BERT的原始论文,它就在预印本平台arxiv上面。

但是一打开,你就晕了。

这些术语(例如“fine-tuning”),这些图,都是什么意思啊?一点头绪都没有。

怎么办?

好在,要读懂论文,是有不少窍门的。你可以善用许多从前忽视的资源,帮助自己消化和理解论文中令你感到困惑的部分。

下面我一一讲给你听。

3

幻灯

俗话说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
如果你觉得一个作者在论文中使用了很多公式,而且表达晦涩,那是因为要发表,他只需要顾及审稿人和领域内小圈子专业人士的感觉就可以了。

为了表达效率高,他就得用术语。为了表达精准,他就得用公式。

用术语,就是压缩;用公式,就是加密。

所以,论文其实就是一个加密压缩包。

它安全,只有内行看得懂,不会引来很多外行抬杠。

它高效,压缩了所有冗余的信息。

但这搞得你这个初学者读不懂,很不愉快。

你得先解密再解压缩,然后才能看懂。可你症结在于,你不具备解密和解压的能力。

好在,每一个作者,都要同时面对两个问题——共识与知名度。

共识是说,别人承认他;知名度是说,别人喜欢他。

要提升知名度,他就不能只闷头写论文。还得出席一些会议,做做报告和讲座什么的。

面对大领域同行,他要把一个事儿说清楚,就不能再用那么多的术语了,而必须考虑到听众的感受。

这时候,他可能更多使用描述性语言,生动的例子,甚至更吸引人的内容,例如视频或者动图。

这些会议的幻灯,很多都是公开发布的。所以你不妨搜搜看。

例如说,你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BERT那篇论文的第一作者,加上BERT这个关键词,以及把资源类型指定为ppt之后,你就能看见很有趣的搜索结果了。

点开看看?

原来是JacobDevlin在斯坦福大学一次演讲的幻灯。

这里面,清晰地定义了问题,并且梳理了各种疑问的解答。

特别地,还使用了更多的图形,来对比BERT和现有技术之间的差异。

通过幻灯,你可以把论文中很多没有能够展开的问题,或者许多作者认为小领域同行默知默会的知识点,都详细论述。

有了这些补充资源,再回去读论文,是不是更加清晰了?

4

博客

如果找不到作者的演示幻灯,或者看了作者的幻灯之后,你还是没能很好理解论文的内容,也不必气馁。

我们前面说的,只是通则。

例如我们假定,作者面对一群不同背景的听众时,他的幻灯会做得更加深入浅出,以调众口。

但是,有些学者,就是不分场合跟你展示数学功底。指着一个包含超过30个数学符号的长式子兴奋地说:

看,就是那么显而易见……!

这种情况下,如果他的工作足够重要,你不必担心,会有人站出来帮忙做解密和解压,也就是“科普”这件事儿的。

目前学术界有几个科普文和教程聚居地。

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,是medium.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tzrz/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