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课Python也出现在了新传课表当数

采写

陈俊沂李思恬李美玉

图片

李美玉受访老师、同学提供部分来自于网络

责编

付思涵谢雨欣

排版

纪玉潇

对着电脑熟练敲下代码,就一定是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标志?新传学子除了“写稿、剪片、做设计”等既定印象,还会些什么?

在南大新传院王成军老师的课堂上,新传同学们接触到了一块从未谋面的“硬骨头”——编程。在这门特殊的课程里,同学们通过学习编程技术,将“拿手”的新闻敏感和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结合,绽放出无数可能。

01

在反馈中完善课程设置

《数据科学Python编程基础》(以下简称为《Python基础》)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,是“新媒体课程包”中的核心课程,旨在为学生提供数据科学编程的基础知识,授课者是王成军老师。

它在新传的选课单里十分显眼——名称里包含着编程工具“Python”,实际授课中也以数据的处理为主,并从中培养计算思维,看起来是一个与文科格格不入的理科课程。本学期有29名学生参与该课程,其中有5名是非新传院的学生。年级跨度也较大,以19级人文科学试验班为主。

与此同时,王成军老师开设的另一门本科生课程《数据新闻》则主要面向17级传媒实验班的学生。两门课在编程的教学和作业方面差别不大,王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实际操作的编程作业,比如进行数据清洗等。“希望能够找到学生内心需求的东西。”这是王老师在布置作业时的想法,试图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追求。

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上。《Python基础》的课程内容曾经聚焦于编程,统计学、Seaborn画图等技术,因此期末也以机器学习作为考核方式——让同学们预测房价、预测游戏中付费人数与金额等等。但是王老师坦言:“教的是编程,过于操作化,缺乏科学理论和方法论。”所以王老师现在将它改进为论文考核,希望更可以带着同学们研究,进行一些做数据相关的分析。

“我想着从编程基础往研究方向走。”王老师说,“下学期我还打算把课程名称改成《计算社会科学导论》,也是更加突出这门课的研究性,更加契合社会科学的需求。”

而《数据新闻》是更进阶的课程,以做出产品作为考核。”在这门课之前,同学们已经上过白净老师的《数据新闻》课,因此对数据有了一定的敏感度。对于这门课最后的成果展示,王老师有一些初步的想法,“第一种是参加数据新闻竞赛,但今年的情况不好说;第二种是找媒体发表。”

受疫情影响,目前两门课程都采用线上教学。王老师将微课和直播相结合,他会先录制好关于技术内容的微课,让同学们观看,一小时后进行直播答疑。在形成这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前,王老师进行了几次摸索。开学前两周,老师以直播的方式授课。第三周时,他向同学们发布了课程问卷,同时也询问了几位老师的意见,最终敲定微课+直播的方式。而这也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同。

02

在应用中感知编程魅力

制作个人网站

在体验了线上教学的便利之余,师生间也不免有些遗憾——同学们还未和老师见上一面,老师也不尽然了解自己的学生。王成军老师想到了一个好方法,在第四周时,他向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:搭建GitHub个人网站。

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个人网站里展示个人的身份、经历、成就、理念,从做个人网页开始自己的未来规划。这既贴合了本门课程的教学,也为老师了解同学提供了一个窗口。按照王老师的话来说,搭建GitHub个人网站的方式是傻瓜式的,但能够引导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,仔细思考个人的生涯规划,并且展示出大家对美的理解。

在《Python基础》的微课部分,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简约而充实的个人网站,上面包括了他的主攻领域、教育背景、教学生涯、研究课题、近期发表的论文等等信息;接着,他详尽地演示了如何使用Mobirise简易地制作属于自己的GitHub个人网站。

在接下来的一周中,同学们可以反复观看教学立方上的教程视频学习制作,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cyrz/2032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